新聞資訊
新規后陽光寶等19家私募拿到準生證 保殼成功者寥寥
發布日期:2016-05-01 17:00:00
近3個月以來,由于法律意見書不規范、從業資格未達標等諸多問題,私募登記備案遲遲沒有太大突破,但證券時報記者發現,近期基金業協會備案私募管理人有所提速,尤其是4月20日一天備案了15家新私募,至此,新規以來只有19家私募管理人完成登記。同時,首次備案新產品的私募也屈指可數,從協會數據看很少私募成功“保殼”。
陽光寶等19家新私募闖關成功
基金業協會官網顯示,自2月5日協會發布《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》以來,新私募備案數量增加始終緩慢,3月僅有上海開開門投資一家,4月7日則增加了呼家樓投資等3家,直到4月20日一天增加了上海伏流投資、廣州常彰明資產、西藏獵影投資等15家。至此,新規以來,新增私募管理人數量達到19家。
關于新規后私募備案速度變慢的情況,證券時報記者從基金業協會獲悉,主要原因是私募、律師等沒有認真學習新規,大量機構申報材料問題多多,法律意見書難以通過。比如私募經營范圍非專業化,包含民間借貸、P2P、擔保、營銷策劃、商務咨詢等,還有高管沒有從業資格,實繳資本無法覆蓋6個月經營成本,內控制度落實不到位等。“目前新增備案私募的通過率只有10%,大概90%都沒有通過。”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。
記者觀察到,新通過的19家私募,均按照要求公示了辦理法律意見書的律所和兩名律師的名字,同時至少有兩名高管通過從業資格考試或資格認定,總體比較規范,但也有幾家因為實繳資本低于100萬或低于25%,被特別提示。此外,記者還發現,獲得通過的股權類私募遠多于證券類私募。
“保殼”成功私募 屈指可數
相比新增私募拿到“準生證”,面臨5月1日、8月1日兩個“大限”,忙著備案首只產品“保殼”的私募則沒那么輕松,他們需要通過發產品、準備法律意見書、以及通過從業資格等進行闖關。
年前基金業協會數據顯示,已登記但未展業的私募管理人數量超過1.7萬家,占到已登記私募管理人總量的69%。協會表示,這些私募有的長期沒有實質性開展私募業務,甚至根本沒有意愿展業,有的不具備從業人員、營業場所、資本金等企業運營的基本設施和條件,有的內部管理混亂,缺乏有效健全的內控制度,還有的從業人員自律意識不強,不具備資產管理的基本素質和能力。
5月1日“大限”快要到了,結果不盡如人意。有券商人士告訴記者,他們報上去的幾家首發產品,都沒有理想結果,目前沒有聽說有哪家成功。
記者查閱協會官網數據,按照已登記私募需首次備案新產品并公示法律意見書的標準來看,目前“保殼”成功的并不多,比如中匯瑞祥資本、前海陽光寶資產、奕融資產、北京大潮資本、浙江白鷺資產、綿陽金慧通股權投資等闖關成功。